湾区文化沙龙 (BACCS)

012

艺术如何介入社会?从疫情系列作品谈起

李佳宝郑宏彬

几个月来,新冠疫情的发展带来了世界范围的剧烈的变化。每个人的生活亦或多或少被裹挟在这场风暴之中。艺术家们往往是时代情绪最敏感的捕捉者,他们记录着隐藏在宏大叙事之下,个体的真实经历与境遇。这次我们有幸邀请到旅美青年艺术家李佳宝及策展人郑宏彬,对艺术介入社会的话题进行讨论。

主讲人

李佳宝在科技,艺术,设计的交汇处创作,为人类感知世界提供新途径。其作品形式包含可穿戴设备,装置,交互界面,科学实验,探索科技如何改变我们的感知,身份,情感。

佳宝曾获得美国国家艺术基金、IF设计奖、Core77 设计奖、Fast Company 改变世界创意大奖、哈佛最佳毕业设计奖等,她的作品曾被Domus,TechCrunch,Yahoo,CCTV,Yanko Design等各大媒体报道。并曾在米兰设计周、迪拜设计周、ISEA、SIGGRAPH等展出。

佳宝近期在TED的演讲探讨了科技如何细微着的影响我们感知现实的方式。佳宝最新的创作与疫情相关,旨在通过艺术作品进行祭奠、追寻、反思、铭记。

郑宏彬,策展人。近年,他在中国社会现场策划了多个艺术驻地计划、社区艺术项目和社会性艺术实践。

他策划的驻地项目包括:“副馆长计划”(2015)、“应许之地:兴庆宫公园”(2016)以及与当代文学作者及艺术家协作的“实践论:就近说明”(2016)等。

2016年,他参与发起社会性艺术项目“居民”,针对中国珠三角地区城市化的现代性后果和居民生存权益等问题,邀请30余位艺术家展开考察和相关实践。

2017年,他与位于广州郊区的城中村西三村的艺术家们联合发起社区实践“西三电影制片厂”,这是一个关于城市化过程中西三村问题的影像加工厂,他们长期在地采编信息与摄制记录影片上传到网络,这也是联合村民一起做“媒体”的长期实践项目,邀约百位村民前往深圳拍摄了有15万人面临迫迁的城中村白石洲,并制作成了纪录片《村民记者》。随后又成立“西三歌队”,作为连结村民与社区实践者的触媒,以参与式的表达为真实声音助唱,“西三歌队”已创作超过20首原创歌曲。

2018年,他发起“将艺术视为媒体”的社会实践计划“九个发布会”,此计划已持续了一年半,九位艺术家在中国十余个城市开展工作,涉及环保、LGBTQ、工人、异见人士、拆迁、城乡空间调查等权利议题;其中,坚果兄弟的“小壕兔水污染事件-农夫山泉超市”与武老白的“恋人”等项目被国内外众多媒体报道。

2019年,他与中国的女权活动家合作,参与筹备和策展 “#MeToo in China:失语者的抗争”展,并在北京、广州、成都、纽约等城市巡回展出。

2019年8月以来,他还联合策划了一系列关于被迫迁的深圳城中村白石洲的活动,包括坚果兄弟的“深圳娃娃”项目及万人朋友圈展览、东启的“白石洲数学公开课”、“西三歌队”的《搬不走》等网络助唱活动、刘伟伟的“十个白石洲,十个广告片”项目,以及白鹅通讯社等。近期,他正跟艺术家合作一些线上艺术项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