湾区文化沙龙 (BACCS)

SP01

误解,猎奇,共情:《杀马特,我爱你》放映与对谈

李一凡、战洋、 Afra 

2021年2月6日

合办:蒙太奇、洛杉矶文化沙龙、小声喧哗、706青年空间

回放:
YouTube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qhjrGjXYBfQ

2月6日到2月7日,48小时的时间里,蒙太奇平台将免费展映纪录片《杀马特,我爱你》。

北京时间7号早11点、美西时间6号晚7点,我们有幸邀请到导演李一凡老师、香港理工大学社会学教授战洋老师、小声喧哗播客的主播和制作人 Afra,一起聊一聊这部纪录片,它背后的社会议题,和它的意外走红。

欢迎你来线上加入我们。

当川美老师李一凡第一次看到杀马特造型的时候,以为中国终于有了土生土长的朋克,生长出了审美的自觉和对消费主义的反抗。在他决定拍摄这个群体之后,却发现网络上到处是抹黑和戏仿,唯独没有一手的素材。

经历层层波折之后,李一凡终于找到了还活跃着的杀马特,发现他们都是从农村来到城市的打工人们。他跟随他们去了工厂,去了城中村,去了老家,跨越了十几个省份的城市和农村。

镜头下展开的故事远远超过了夸张的审美,直指流水线上人们生存的困境。抢眼的发型和装扮,不再是孔雀的羽毛,而是刺猬的刺,是作为人的尊严的最后堡垒。

李一凡完成了70多位杀马特的采访,横跨许多不同的省份。

在最后的剪辑中,李一凡执意让杀马特们来讲自己的故事,哪怕让片子结构平淡,哪怕少了噱头。杀马特们讲述自己的家庭、成长和工作,讲述自己的梦想,和这些梦想如何被现实消磨。平淡中时不时透出来的是压抑,是对自己所处社会结构的无可奈何。

也是这种平淡,让人更加难以料到《杀马特,我爱你》的赞誉和走红:尚未正式上映,仅靠各处零星的放映会,这部纪录片在豆瓣上已经有了一万多评价,接近9分的高分,众多自媒体争相报道。而在十年前,网络上能看到的只有对杀马特群体的嘲讽、抹黑和语言暴力。

十年前,城市里的人们把来自农村的杀马特们当成另类,流水线带来的异化和城中村里的困境听上去很遥远。十年后,拼多多员工自杀和爆料,外卖员猝死和自焚,成为了人们新闻推送的头条和日常焦虑的源泉。

《杀马特,我爱你》揭开了夸张装扮下和你我一样在漩涡中挣扎的血肉和心灵。也许它的走红,是因为这种共情让人们感受到了,资本面前我们有着类似的命运。

李一凡(右二)和乌鸦(左一)在贵州剋混采访 拍摄/罗福兴

杀马特教主罗福兴说,“审美自由是一切自由的起点”。这句话戳中的不只找不到容身之处的农民工,还有看不见出路却心有不甘的社畜。

虽然不知道出路在哪里,但是审美起码是个起点。同样是起点的,还有宽容和同理,让我们看穿表象之下共通的命运。